回答其实是肯定的,为什么?
因为近期头条收益调整,围绕这话题很多人讨论,看了不少观点,再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如下。
如果你每天吃喝拉撒购物追剧刷手机,你的状态是被动的,因为只是在消费,而没有生产。
所以整个人的状态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这样的状态确实很难产生充实的愉悦感。
什么是生产呢?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就是生产,比如买菜做饭,清洁家居,为家人服务,这是生产;你有长期固定的爱好,写字,画画,唱歌;你追剧,追了之后能总结一些观点,悟出一定的道理,这也是生产。
秩序感和充实感,是需要一定的生产活动才能产生的。所以搞自媒体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还是一种高级生产活动,即便这个活动本身没有产生经济价值,也值得去做。当然这个不绝对,你有更喜欢的爱好,你也可以选择其他种类。这个因人而异。

二、写作是一个高级爱好
写作本身,包括拍视频构思台本,或者是剪辑,这个过程都是一种高级的劳动过程,会锻炼你的思维,提升你的认知。
想一想就知道这是必然的,写的时候你要考虑怎么切入,怎么遣词造句,也许还要去找素材。考虑怎么糅合。剪辑的时候你要考虑取舍,这些活动不仅能活跃大脑,也能提升你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
有人说写作是一个产生复利的事情,我认为确实是,虽然对一般人可能这个过程很慢,但是一复一日,日积月累,那也是很大的人生收获。如果写作本身是令你愉悦的、能让你专注的、产生心流的,这样的活动本身也就是对你的滋养。
何况长期写作的历练,会让你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得心应手:比如你阅读一些告示通告,看一些政策解读,或者说你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与人或者团体的交流,你都会因为你的阅读表达写作能力而受益的。

三、在平台获取有用信息以及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你很难认识一个各方面层次高出你的人。但是互联网不一样,你可以在平台认识、甚至结交各路专业人士或者大咖,在他们的作品中获取专业的知识或者思路眼界。
另外你通过你的作品,也能和同道中人一起交流切磋,既可以放松也可以相互学习。比如宝妈群体,同年龄段的孩子,同样的心路,或者说同行业群体。这些都可以成为一个树洞,安抚自己。

当然做自媒体也并不是一头热情扎进去,盲目地做,也需要去找自己的定位,以及适合自己的路数。比如以头条而言,最近的收益改革就相当于出现了一次分流。那些专业度高垂直度高,或者说粉丝基数大,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账号,他们的路就越走越好走。有些领域细分的账号,虽然小众,但是专业,就这一个卖点,事实证明也很不错。专业细分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账号的属性和人设是需要刻意打造的。你不是大咖,当不了万金油。你一定得有自己的特色,别人想到你这号能迅速明白能从你这里看到些什么。
那么对自己而言自己擅长什么,能持续输出什么,特色是什么,自己的粉丝和受众喜欢看的是什么?一句话就是你的人设和价值在哪里?这一点非常值得思考,需要持续地思考。
当然就体裁而言,也是会影响到创作的,虽然微头条收益降低,但我个人认为不必过于功利看待这件事,微头条仍然是记录生活,练习写作,保持一定写作感觉的最佳方式。问答呢,则可以精挑细选一下,回答那些自己有强烈感觉,有实际体会的问题。并不是这两个体裁就完全放弃了。在你还不具备变现能力的时候就好好练内功。

下面来说说文章,如果把文章当做重点,我认为有如下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1、选题和标题
这一点成功了,基本成功了一半,选题应该是你能驾驭的,符合你的账号属性人设的题材而不一定是热门题材。
2、结构和排版
新媒体写作是一个观点文,就是说你需要有干货,很早就有人总结了,你的干货能以清晰的格式中呈现出来,这是读起来最容易接受的。
3、词句和文笔
新媒体写作其实文笔不一定非得文采斐然,如果一篇文章中有那么个别词句被别人记住那就很不错了。重要的是观点。你不能在文章中自嗨,你需要有东西提供给受众。无论是干货还是情绪宣泄。总之得有东西。
所以综上,自媒体收益少或者没收益 因为其行为本身的附加值,依然值得继续。
同时一边学习总结反思也是做自媒体需要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nsizhu.com/24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