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书生。2021~2022年一年上岸3次,市直在职公职人员。刚开始进行自媒体创作,我将持续分享,希望能得到你的喜欢和支持。点击右上方“关注”。
你是否对于公考的学习方法知之甚少?
你是否在备考中迷茫与徘徊,缺少坚持?
你是否在考试失利后沮丧、焦虑,不知所措?
如果是的话,来吧,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全文共约4000字,预计需要阅读8分钟。

首先声明,我的学习时间比较长,学习方法也比较笨,想要短时间成绩速成的请绕道。如果你能接受一点点进步,那我会把我的方法分享给你。我的主要学习时间大致一年。
此外,这篇文章是我系列文章学习方法的总述,后续还会更新每个不同知识模块的学习方法,算是系列文章的开篇吧。
别的不说,你为什么要跟我学?先贴成绩:
1、 2021广东江门市某县级市事业单位招录笔试第一 81.7分
2、 2021广州市某区事业编考试笔试第四 83.17分 报考人数1500人

3、 2021深圳市事业单位统考笔试第一 73.2分(某区笔试分数第一)

4、 2022年广东省考江门市 笔试第一 县级 总77.2分 其中行测82.4分

共进面4次, 其中2、3、4均通过面试上岸,最终放弃广深,选择了家乡公务员。
那么我是如何在一年时间内做到的呢?重点就在行测!
行测是所有学习的重中之重。事业编考试一般只考公基+行测,公务员考试则是行测+申论。事业编考试公基捉摸不定,唯有尽可能地多拿行测的分,才能确保成绩靠前。
而申论我认为是玄学,没有固定的打分标准,学习的方向性较弱。因此,总的一句话,得行测者得天下。
在此,我先重点分享几条干货:
一、只练真题
你是否经常在某笔、某公、某图等机构上去练习他们的模拟考试?然后每次在考试后,对比自己的分数排名位置,接着认认真真地听模拟考试试题讲解?
而我,不做模考,不做模拟题,只练习真题!!!
在这里,我说一句老实话,不要沉迷于机构的模考,他们的考题设置针对的是他们机构教导的学习方法。
如果你是学他们的方法,模考的分数可能就会高;如果不学他们的方法,分数就会比较低,而且可能会被搞坏心态,自己怀疑自己。
再者,许多模拟题的质量也可能不达标,为了出题而出题,答案相关性也不强。并没有像真题一样,题目和选项结合特别紧密。
况且公考这么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真题可谓汗牛充栋,不利用起来非常可惜。
计算一下,每年国考2套题目,自主命题的省份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深圳加起来7套题,再加上省考联考1套题,一年就有10套新题了。
这还是保守估算,像联考的题目一般不止一套。按10年时间算就有100套真题了,完全够日常练习的需要。

二、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顺序
你是否每次做行测题目都是按照试卷上既有的顺序,从头做到尾?亦或是你调整了自己做题的顺序,但你是否评估过现在的做题顺序是否合理?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做题顺序,可以原地提高3-5分,一点也不夸张。
我的做题顺序是言语理解、资料分析、判断推理(不包括图形推理)、数量关系、图形推理、常识。
为什么我是这样一种做题顺序呢?
首先做言语,言语理解可以让自己迅速进入考试状态,毕竟刚开始进入考试,我们的心情一般是紧张的,思路也还没活动开来。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过渡的模块,而言语理解不存在计算,又有一定的思考,是一个很好的过渡。
其次是资料分析,资料分析分数占比高,且需要大量的计算时间,如果放在后面做很可能由于时间紧,心情急,导致计算错误,把资料分析放在前面去做比较妥当。
接着是判断推理,判断推理需要大量的思考时间,因此也是建议放在考试中间的位置去做,一来是头脑已经活动开,二来中间这段时间心态也是最好的。
紧跟着是数量关系,因为我个人是不放弃数量关系的,数量关系是通往高分的天梯,放弃数量关系等于放弃高分,除非你其他模块正确率极高。
如果数量关系放在最后做,最后10分钟时间紧,脑子基本想不出什么东西,基本做不出几道,但如果是放在稍微中间点的位置,10分钟做出5道题还是可以的。
下一个是图形推理,我建议也是放在后面去做。图形推理看似简单,其实我们往往容易花费过多的时间在上面。
当我们碰到不会的图推题,如果考试时间还比较多,就会不自觉地想多思考一段时间,盯着图型,不知不觉几分钟时间就过去了,得不偿失。
但是放在后面,时间压缩了,会就会,不会就随便选一个,大大节省了时间。
最后是常识,常识非常客观,你会就会,你不会还是不会,不以你的意志转移。
放在最后做,如果时间多,可以看仔细点;如果时间少,可以浏览着看,只看最后一句话,想怎么做都行,可以完美利用好考试的最后几分钟时间。
就算你那几分钟再怎么焦急,你还是有能力去做好常识的!因此我也把常识称之为时间调节器。
但是市面上很多机构却误人子弟,比如某图,主张第一个做常识,拜托,你让别人最后一个模块到底做什么才能充分利用最后的几分钟焦灼的时间呢?

三、规划做题时间
你是否在考试的时候,题目做着做着,考试快结束了,还有很多题目没看没写?亦或是会碰到一个不会的题,然后不自觉地死磕,导致后面题目时间不够?
这就是时间的规划不够合理。有了好的做题顺序还不够,还要有规划好的时间。
那为什么要规划时间呢?主要有两点:
一是为了做好考场上的取舍。在现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很多人(包括我)基本不可能做完所有的题目。
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到取舍,放弃自身不擅长的,把自己能做的做好,而良好的时间规划可以让我们在考试期间贯彻落实既定的计划。
二是不规划时间的练习没有意义。如果没有时间的限制,很多题目其实都不难。
比如数学题,考的都是小学初中的知识,如果不限制时间,5分钟一题,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完。但在考试的时候,对我们要求是2分钟,甚至1分钟一道题。
因此,不规划时间的练习是没有效果的。
我们需要把考试的总时间进行分割,分割到每一个模块去,并且在日常练习的过程中对规划的时间进行调整,形成最适合自身的时间规划,并逐渐形成肌肉记忆。
那么我的时间规划是怎么炼成的呢?很简单,先做一个初步的时间规划表,每次练习对照时间规划去练习,并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去调整。
比如说在练习完一份套卷后,我会问自己,资料分析27分钟足够吗?是否需要在分配多1-2分钟,言语理解32分时间是否太长,能否缩减?
就这样经过一天天练习的磨合,最终形成定式。
下面是我国考的时间规划,仅供大家参考。(套卷练习,必涂卡)

四、机构答案不可轻信
你是否经常会因为机构的某个答案,绞尽脑汁而百思不得其解?你是否在对比同类题目,进行总结,试图找出规律的时候,因为某一道题目答案的与众不同,而不知所措?
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一句,机构答案不可轻信!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首先,没有标准答案!你见过国考、省考公布过行测的答案吗?没有吧。因此,现在市面上机构的答案都是自己的主观判断,而非官方答案。
其次,很多时候,机构的答案是建立在它的理论基础上的。如果你不是学习它的这套理论,你的答案可能就不一样。就算是同一道题目,不同机构给出的答案也可能不尽相同。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这里提供两个方法:
一是多下几个机构的APP,如果自己的答案和机构答案不一致,多看几个机构的答案,对比分析。
二是多看看题目的评论区,保持自我,这是只针对某笔的,毕竟某笔的笔试题库是用得最多的。
如果自己的答案和某笔答案不一致,点开某笔视频讲解下的评论区,好好看看评论,看看大家是否对此也有质疑。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因为某一道题的机构答案而怀疑自己,从而把自己的理论体系抛弃了。

五、适时总结
你是否经常沉寂在题海中,却收获甚少?你是否经常看到相似的题目,却不知道该如何归纳?
在备考过程中,吃透吃深比吃多效果要更好,做到适时总结非常重要。
很多人学习总有一个误区,试图只想着做更多的题来提升自己,陷入到反复刷题,但是提高有限的窘境。
其实最好的方法总是学习,练习,总结,提高。少了总结这个步骤,学习效果可谓大打折扣。
那么该怎么总结呢?这个也是因人而异的,我个人的方法可以给大家参考。
我会把以前做错的题目拿出来梳理,一条一条写在本子上(只写错的类型+原因,不抄题目)。
看看错的类型是什么,错的原因是什么在哪里,接着我会统筹所有同类的错误做一个概括总结。
例如在资料分析的总结中,我会把每一道题错误的类型和原因记录在一个本子上。
比如记作比重类,公式不熟;比如易掉陷阱,审题错误;又比如计算错误,计算方法不熟练等等。
如此一个个列序排下来,等所有的错误的类型和原因都登记完后,我会把同类项的错误进行归类,进行大整合,去梳理出自己的弱项,以便找到未来改进的方向。

六、坚持学习
你学习的时间每天是多少呢?你是否有每天(每周)坚持学习?如果你学习的日时长比较短,坚持的时间也不久,那凭什么是你上岸?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位考友晒自己的心情,大致是这么说的,他说他考试考了好几年了,但是一直没有上岸,觉得很不甘。
我就问他是怎么学的,有没有坚持学习?他回答我说,是每次要省考了就闭关一个月,突击进行学习。我继续问他,你平时除了考前一个月,还有其他时间学习吗?答曰,没有。
听完后,我倒觉得这样的结果是理所当然的。每年只有考前一个月才突击学习,相当于只学了一个月就想上岸。
就算是学了几年,但是没有连续学习,一年过了12个月,知识不复习,什么都忘了,相当于每一年都是从头学起,这样年年学,年年新,如何能上岸呢?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坚持,才有收获。不要去看有人裸考上岸,这种低概率的事情大概率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与其在网上去问“公务员考试裸考能考上吗?”不如自己就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学习。
附上自己的学习时间截图,这个是笔试+面试的了,纯笔试大概每天10小时,累计差不多2000小时。
当然,我这个学习的时间是比较多的,但如果想要上岸,至少1000+小时的学习时间是要有的。

七、加强实战训练
虽然说主要是备考公务员、事业编的考试,但是我建议可以多去考试。不限地域的公务员、事业编、合同工考试。为什么合同工考试也去呢?无他,为了积累经验。
积累经验不仅仅是积累笔试的经验,用以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更是积累面试的经验,提前感受真实面试考场的氛围。
而合同工考试较容易进面试,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面试的氛围。
通过这样的边学习,边考试,边练面试的方法,你的提升必是全方位的,你的实力也会逐步增强。这时候,其实岸上的大门已经在向你招手了~

以上这些都是我亲身体会,总结的最干货的部分。
后期我会继续分享每个模块(资料分析、判断推理等)的学习方法,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下期精彩跳转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nsizhu.com/21088.html